在
广西许多村屯,村民们会亲切地叫他李老师,还有不少的村民称他“
西瓜大王”,因为他选育的无籽西瓜,不仅使瓜农远离了贫困,还让他们盖起了小楼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他,就是近日在广西科技表彰会上受表彰的广西2010年度特别贡献奖项目:“广西三号、五号无籽
西瓜品种选育与应用推广”的主持人、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所研究员李文信。他从1984年开始从事无籽西瓜选育、推广,二十多年如一日,用自己的知识谱写了一曲科技兴农富民的凯歌。
破无籽西瓜育种三大难题
在我国
西瓜产地,说到无籽西瓜,人们自然想到广西农科院园艺所的李文信,因为目前我国无籽西瓜栽种的品种70%是由他主持选育或衍生的。他自1990年推出第一个通过多倍体多元杂交获得的优良无籽西瓜品种—“广西三号”,到2009年底,“广西三号”、“广西五号”及后续等9个无籽西瓜品种,已在全国19个省(市、自治区)累计推广面积547.45万亩。创造了广西无籽西瓜种植的四个之最:推广面最广、应用时间最长、产业发展速度最快、瓜农增收最显著。
“樱桃好吃树难栽,无籽西瓜好吃种难育。”人们都希望吃形好、籽少、清甜的无籽西瓜。可是,无籽瓜是没有种子的,要种无籽西瓜,首先得解决种子来源,而无籽西瓜制种非常复杂,杂交制种亩采种量很低,一般一亩制种瓜收到的种子还不到6斤,这给大面积种植无籽西瓜带来很大困难。
因此,国内外许多农业科学家,试图通过直接用二倍体西瓜经化学诱变后作母本杂交生产无籽西瓜,或通过染色体易位的物理处理生产无籽西瓜种子,却因未能解决“三低”(即四倍体母本自交坐果率低、三倍体无籽西瓜制种采种量低、三倍体无籽西瓜种子出芽率和成苗率低)难题,无籽西瓜还是难以大面积种植。
李文信与课题组,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介入无籽西瓜育种。他们采用多亲本多元杂交,再从其后代中经4代自交、3~4代隔代回交,反复进行基因重组改良,从中选育出优良基因组成丰富的新四倍母体,与新二倍父体杂交,提高了亲本的自交亲和力及杂交组配力。经过6年12代繁育,终于在1989年,成功地选育出瓜形美、无子、清甜(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1%以上)的优良无籽西瓜,成功地解决了无籽西瓜生产的“三低”难题,使四倍体母本自交坐果率、三倍体无籽西瓜每亩制种量、种子出芽率和成苗率分别由70%、3.5公斤、60.5%和66.4%提高到100%、9.6公斤、95%和89.3%。1989年,“广西三号”等一批组合通过了自治区测试。
1990年,“广西三号”无籽西瓜在北海市外贸基地试种,同一片地里还种着台湾农友新1号。收瓜时,“广西三号”无籽西瓜明显好于台湾农友新1号,可种子的价格却只是台湾农友新1号的二十分之一,此“广西三号”无籽西瓜名声大振。很快,北海、藤县、阳朔、灵山等地的瓜农纷纷前来求购种子,“广西三号”等无籽西瓜品种,在广西迅速推广种植。至今,广西种植的无籽西瓜品种95%以上都是李文信主持选育的,创经济效益累计达142.33亿元,所育品种还推广到国内19个省、市,以及马来西亚、泰国、越南。
“广西三号”、“广西五号“无籽西瓜选育项目,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,这是目前全国西瓜研究领域获得的最高奖项。
“服务农民,值!”
无籽西瓜成果受到人们亲睐,但李文信及课题组27年9800多个日夜,在育种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却鲜为人知。
进行多亲本多元杂交,首先得广泛大量收集二倍体育种材料。然后通过化学诱变,在成功几率只有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甚至为零的情况下,从成千上万份材料中寻找可用的变异植株。得到的变异植株,还需经过多年多代稳定性筛选和综合性状鉴评,选出符合育种目标性状的自交系作为后续杂交育种材料。自交、回交,再稳定、复交,前后经过12代选育筛选,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组合。这不仅需要有长期奋斗持之以恒的耐力,更需要有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。面对一次次挫折,李文信总是以“为了发展高档农业,为了“三农”,再难也要坚持!”来鞭策自己。
“除了技术难题外,还有一个最大困难就是研究缺钱、缺人手”。李文信说。
当年,他们科研起步的经费只有院里资助的4000元钱,除了购买一些实验必要的药品和工具外,科研设施全靠土法上马。自己动手,用废旧材料搭起来的不到2平方米的土温室,便是他们的科研育种实验室。课题组只有4个人,从化学诱变试验,到犁耙地、积肥、种植、观察、筛选等活全都得自己做,甚至连看守试验瓜种的活都得由他们完成。
“试验材料是科研的命根子”。试验地西瓜快成熟的时候,白天他们轮流在地里巡逻,晚上他们将瓜放入事先挖好的坑里,盖上木板,在上面再铺上瓜苗,将其小心隐藏起来。尽管如此细心,但一天晚上有两个综合性状优势明显的西瓜还是被偷了。第二天发现后,他们心急如焚,四处打听,最后在一所学校找到两位“偷瓜”学生,再三询问,最后从一位学生的抽屉里找到十几粒瓜籽。这位学生说:“这瓜很好吃,我留了点瓜籽打算带回家种。”这让李文信哭笑不得。瓜没了,找回了十几颗瓜籽,心里总算得到些宽慰,否则又得忙乎几年。
正是凭着艰苦奋斗、锲而不舍的精神,他们不仅选育出优良的无籽西瓜品种,还成功地解决了无籽西瓜栽培的一系列技术难题。
“农民的财神爷”
现为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的李文信,每天都坚持写工作日志,2010年他的日志上登记的工作日共335天,其中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县(市)乡下度过的。乡下跑得多了,村民们大都认识他,亲切地叫他李老师,生产中遇到难题,都愿找他请教。记者采访当天,来了两位南宁市三塘镇梁球坡村的农民,向他讨教大棚保护地西甜瓜种植技术,在得到满意解答后,他俩才高兴地离去。
李文信早已成为广西瓜农的贴心朋友。1999年春节,靠种西瓜富起来的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六塘村上王屯的村民,大年初三在村晒谷场摆下“百家宴”,专程把李文信和课题组的同志请到村,感谢他们指导村民科技致富。
村民喜欢他,他也离不开这广阔的天地。正是这鱼水相依的关系,激励着李文信二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在服务“三农”的第一线,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播撒在广袤的大地上,生根、发芽、结果。获奖后的李文信又有了一个新目标:“让无籽西瓜产业向着高产、高效、绿色发展。”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富起来,他们还要加倍努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