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个时候的面积很少,真正大发展是上世纪80年代初。”白教育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给县长写了份报告,提出用一半耕地种果树,一半耕地种粮食,全县40万人、80万亩耕地,平均每人一亩果树一亩粮食,这样既能吃饱饭,又能有钱花。
给礼泉农民带来巨大财富的“秦冠”苹果
看到报告后,县长一夜没睡,在算一笔账,40万亩的水果得用多少辆解放牌汽车运出去,“那来这么多汽车给你运果子,半年都拉不完,汽车还要拉其他东西。”县长用实际的运输能力否决了他的提议。
白教育没有气馁,又提出另一个方案:园艺站自己承包土地培育苹果苗,然后分发给果农协会的技术员,让他们带头干。结果这个方案很快得到落实,相当于在礼泉建了三四十个示范园,并实现“三年结果、四年丰产、五年高产”的技术目标,迅速带动当地的苹果产业发展。礼泉县一跃成为“中国苹果第一大县”。
“到什么时候实现了你原来提出来的一半种粮食一半种果树的目标?”我问道。
改种果树的耕地
“经过1985~1990年的大发展,北部山区基本上都种上果树了。”白教育回忆道:“那个时候县上的方针是‘北果南粮’,南部平原是粮食基地,不能种果树。平原上的农民就提出来,能不能把山区卖果的钱分给我们,我们把粮食分给他们。最后县上也没有办法……”
“那时候苹果什么价格?”我好奇地问道。
“‘秦冠’卖1元多一斤,最高的时候卖到2元多一斤。你要栽上3亩地,第三年就可以卖到1万元。”